3月21日上午,济宁市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举行,解读《济宁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(2021-2035年)》有关情况。
《修复规划》范围包括济宁市全部行政辖区,总面积1.12万平方千米,构建了“两带、四区、六廊、多点”的生态修复总体格局,“两带”即大运河和泗河生态带,“四区”即南四湖湿地核心保护区、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区、东部低山丘陵生态屏障区和中部城镇生态功能区,“六廊”即洸府河、洙赵新河、白马河、万福河、东鱼河及洙水河河流生态廊道,“多点”即自然保护地、重要湿地和其他生态斑块。
《修复规划》依托生态修复总体格局,将市域范围划分东部低山丘陵水源涵养与生态屏障修复区、南四湖自然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维护区、西部沉积平原生态廊道与土地综合整治区、北部冲积平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质区、中部城市圈人居环境提升区等五个生态保护修复区。
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靳鹤:“分类部署了湿地生态保育修复、农业生态提升和综合整治、城镇空间生态提质、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等六大重点工程。构建‘生态修复规划 专项实施方案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体系,合力推进市域范围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作进程,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生态修复齐鲁示范样板。”
《修复规划》提出,到2025年,全市重要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得到全面保护,森林、湿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,结构更加合理、功能趋于完备。到2035年,全市山、水、林、田、湖等自然状况持续向好,重要生态功能区、农业生产区、城乡发展区的生态状况明显好转,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提升。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